贵州省贵阳市第六校
2024-2025
学年高二下学期
4
月月考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Ⅱ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
I
卷第
1
页至第
4
页,第
Ⅱ
卷第
5
页至第
8
页。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
75
分钟。
第
I
卷
(选择题,共
48
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河南辉县战国墓出土铁器中有锄
36
件,犁
4
件,镰
1
件;在石家庄出土的战国生产工具中,铁质农具占到
65%
;北到辽宁、南到广东、东到山东、西到四川均有战国中期的铁农具出土。这反映了当时(
)
A.
社会生产力发展
B.
井田制的进一步巩固
C.
铁农具得以普及
D.
金属冶炼业技术发达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
“
河南辉县战国墓出土大量铁器,包括多种铁农具,到石家庄市出土的战国时期生产工具中铁质农具占比高,再到北至辽宁、南至广东、东至山东、西至四川和陕西等广泛地区均有战国中期铁农具出土
”
可知,战国时期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表现,
A
项正确;随着铁农具的使用和推广,大量私田被开垦,井田制逐渐瓦解,而不是进一步巩固,排除
B
项;虽然铁农具的出土范围较广,但
“
普及
”
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C
项;材料中仅仅展示了中国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土情况,没有与世界其他地区的金属冶炼业进行比较,无法得出金属冶炼业技术发达的结论,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2.
《荀子
·
礼论》中提到礼起源于
“
先王恶其乱也
”
,故制礼义;《礼记
·
燕居》中有
“
礼者何也?即事之治也
”
之言。据此可知,中华传统文化(
)
A.
强调道德感化,推崇以德治国
B.
注重制度规范,追求社会有序
C.
重视家国情怀,注重国家统一
D.
提倡民本思想,关注民众需求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
“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
”“
礼者何也?即事之治也
”
并结合所学可知,两则材料均强调
“
礼
”
的社会治理功能。荀子指出礼的起源是为了避免社会混乱,通过礼义建立规范;《礼记》则直接将礼定义为
“
(历史试题试卷)贵州省贵阳市第六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