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名校联盟
2024
-
2025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5
小题,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
抓活鱼
”
,往常是对新闻人的要求。
“
活鱼
”
活灵活现,看着新鲜,读着够味。其实,在新的文学环境下,散文写作,也要善于
“
抓活鱼
”
。
素材要
“
活
”
。在一部手机行天下的时代,若文章标题、内容不新鲜,读者手指头一划拉就过去了。不仅新媒体如此,纸质期刊的读者常常也是打开封面,扫一眼目录,熟人的读一读,标题新颖的读一读,短一点的读一读,那些四平八稳的
“
陈年往事
”
,大多时候是被忽略的。
什么样的素材
“
活
”
呢?时下最新的,与读者最近的。比如每到过年时,按惯例都会发表一些与年节有关的散文。年年写,年年发,甚至十年二十年前的文章还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读者面前,这恐怕说不过去,也看不过去。记得
2019
年春节前,我们一家从广州乘坐火车返乡探亲,在车厢里遇到一对在广东惠州打工的夫妻,一路走一路聊,聊的全是他们生活里的新鲜事。之后我写了一篇《火车上的见闻》,文章还入选了当年福建中考语文试卷。如果说这篇文章还有点可取之处,我猜测,
“
鲜活
”
是关键。
细节要
“
活
”
。如今读者越来越挑剔,也越来越难被感动。散文感动人,要靠细节。前几天,我读到作家尧山壁的《冀中故友(二章)》,颇有感触。众所周知,纪念类、回忆类文章很难写出新意,但此文中有这样几句:
“
师资力量可以挤出来,他本人也可以兼课,但教室、宿舍多一间也没有,急得他像热锅上的蚂蚁,人都瘦了。他圆脸变成了长脸,不停地转磨磨,我在后面跟着。从校内转到校外,转着转着撞到一堵墙——槐南路小学。
”
真实、可信,生动、形象,把人物急切的样子写活了。
语言要
“
活
”
。
“
手机控
”
读者口味多样,散文的语言若还停留在过去的调子里,他们会觉得陈旧、不感兴趣。自然,不是说写散文要
“
网言网语
”
,一味迎合时兴的口味,能写得既
“
活
”
又
“
雅
”
,才见功力。这方面,汪曾祺是一个标杆。他的文学语言把文言和口语糅合起来,浓淡适度,不留痕迹,有嚼头,而且俗不伤雅,有文化气息。
散文是贴近生活的文体,是生活凝结的晶莹露珠,随意采撷不来,要善于观察,善于等待,要舍得沉下身心。对于鲜活素材,不能只写皮相和表面,要深入他们的生活,发现故事,发掘细节,这样才能写得深入,读着自然,滴水清圆,耐人寻味。
一位作家说:
“
用审美熔炼世间
【语文】青海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