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
任务二
原著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题目。
(
19
分
)
材料
一
在社会学里
,
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
,
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
,
前者是
“
有机的团结
”
,
后者是
“
机械的团结
”
。用我们自己的话说
,
前者是礼俗社会
,
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
囿
住的乡民
,
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
与
俱的人物
,
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
,
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
,
而是无须选择
,
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
里陶炼
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
“
习
”
字。
“
学
”
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
,
“
习
”
是陶炼
,
“
不亦说乎
”
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
,
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
“
习
”
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
我们大家是熟人
,
打个招呼就是了
,
还用得着多说么
?
”
——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
,
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
,
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
,
画个押
,
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
这不是见外了么?
”
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
,
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
不加思索
时的可靠性。
从
熟悉里
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
,
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
,
不需要这种原则
,
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
,
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
“
孝
”
的意义时
,
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
,
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
,
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
,
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
,
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
(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
乡土本色》
,
有删改
)
材料二
如果我们在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
,
只按着规定的
方法做
,
而且对于规定的方法带着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时
,
这套行为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