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潭市
部分重点中学
2
023-2024
学年高
一
上期末
模拟
测试
语 文
(满分:1
50
分
用时:1
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
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周幽王八年,史伯对郑桓公西周弊政的回答是
“
去和而取同
”
,独断专行。他说:
“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也。
”
即不同的因素处于和谐的状态,事物就能繁荣发展;如果同质的因素简单相加,则事物就陷于停顿或死亡。春秋晏婴以另外方式说过同样的
“
和同
”
关系,且主张治国要行
“
和政
”
。
基于史伯、晏婴的
“
和同之辨
”
,孔子进一步明确提出了
“
和为贵
”“
和而不同
”
的思想。孔子说:
“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
礼是用来保持和谐关系的,先王之道以
“
和
”
为美,大小之事无不以
“
和
”
为原则。孔子还把
“
和同之辩
”
用到处理社会关系上,提出了
“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的重要思想。孔子的
“
和而不同
”
首先强调以
“
不同
”
为前提。只有始终保持彼此间的差异,
“
和
”
才具有真正意义。因为
“
不同
”
,才需交流、认同;唯有沟通,才能和谐,以善意回应善意。其次,强调
“
和
”
不是同一。《礼记
·
中庸》倡导
“
和而不流
”
,就
是强调与人相和而不随波逐流,盲目附和。最后,强调以
“
中庸
”
求
“
和
”
。孔子说做事须
“
允执其中
”
。
“
中
”
的含义,孔子自己解释为
“
过犹不及
”
、
“
执两用中
”
、
“
中立不倚
”
。
“
中庸
”
可以防止冲突与激化,可以促成矛盾的转化和解决,使各方达到协调与均衡,即达到
“
和
”
。《中庸》首章云:
“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
中
”
是天下的本根,
“
和
”
是天下的归属。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绵延五千年,
“
和而不同
”
的思想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中华民族多次迁徙、融合,既保持了民族多样性,又结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中华民族这种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正是
“
和而不同
”
精神的
典型体现。伴随民族融合过程的是中华文化的创造。春秋时代,地理、政治因素导致多元文化的格局。秦汉统一后,华夏文化加速吸收、融合、同化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化成果,最后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延续至今的中华文化。汉唐以后,随着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文化又以宽容的文化心态对待各种外来文化,进一步推动了自身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黎昕《儒家
“
和而不同
”
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二:
不同的文化可以沟通,不一定那样对立,这是中国文化一向的主张
。宋代思想家张载《正蒙
·
太和篇》中
有四句话:
有象斯有对,
对必反其为,
有反斯有仇,
仇必和而解。
这四句话讲的是哲学,是
一种宇宙观。这个世界上,有无穷无尽的生命个体,可以称作
“
象
”
。这些
“
象
”
,有动物的,有植物的,每个
“
象
”
都不同。
“
有象斯有对
”
,说的就是各个
“
象
”
的不同,即使是美丽的女性,也有不同的美。古人有一种说法,叫做
“
佳人不同体,美人不同面
”
。西方也讲,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生命个体。
“
对必反其为
”
,是说一个一个的
“
象
”
,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由于不同,其运行、流动的方向也不相同,甚至有时候运行的方向会相反,所以会出现
“
有反斯有仇
”
,发生互相间的纠结。这个
“
仇
”
字
,古代的
写法是
“
雠
”
,左边一个
“
隹
”
,右边一个
“
住
”
,中间是个言论的
“
言
”
。住是一种尾巴很短的鸟,
“
雠
”
字的本义是两只短尾巴鸟在叽叽喳喳的讨论、辩论。这个
“
雠
”
字,也就是
“
校雠
”
的
“
雠
”
。校书是很难的事,很难一个字都不错。古人的
“
校雠
”
,更是一件大事。你拿这个本子,我拿那个本子,一点一点地校,互相讨论,争论得面红耳赤。
“
雠
”
字形象地反映出校对中发生的讨论、辩驭。但两只短尾巴鸟互相讨论、辩驳的结果,并不是彼此打得头破血流,更不是这只鸟
把那只鸟吃掉,而是达成共识,或达成妥协,或求
同存异,总之是走向了
“
仇必和而解
”
。
这个世界有差异,但差异不必然发展为你死我活
的冲突,而是可以
“
和而解
”
的。用这个思想来看待世界,不是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吗?当然,不是一方的问题,而是彼此双方乃至多方的问题,所以需要沟通对话,需要多边商量。
“
有反斯有仇
”
,就是沟通、对话,互相校正的过程。
而对话需要智慧,需要异量之美。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晚年也有过四句话:
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世界大同。
费老讲的是文化问题。
“
各美其美
”
,是指首先要看到自己文化的长
处,不自
卑,不失重,不妄自菲薄。
“
美人之美
”
,是说还要看别人文化的长处。世界上各种文化都有其长处,是不言而喻的,问题是能否看到并且承认其长处。各种文化的优长,彼此互赏,相互吸收,众美和合,就是
“
美美与共
”
。如此的结果,
“
世界大同
”
并非不可以期待。
这个世界能走向和解吗?20世纪是纷争的世界,发生了两次世界大
湖南湘潭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模拟卷+(含参考答案解析)试卷Word文档在线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