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
2024-2025
学年高二下学期
3
月月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
15
题,只能选取一个最佳选项,每题
3
分,共计
45
分)
1.
如表所示内容可用于说明楚国(
)
来源
概况
备注
《淮南子》
吴(吴国)师
“
五战入郎,烧离府之粟
”
高府即楚国都城储谷的大仓;昊师入郢发生在楚国灵王、平王衰乱之后
考古发掘
战国时代楚国郎都铸造作坊遗址中发现五处被大烧过的稻术遗述,最大的一处长约
3.5
米,宽的
1.5
米,厚
5—8
厘米
考古学家认为这五处是作坊自用的储粮地
A.
井田制全面解体
B.
粮食储备体系完备
C.
手工业技术高超
D.
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答案】
D
【解析】从《淮南子》记载吴师入楚国鄧都烧储谷的大仓,以及考古发掘中楚国鄧都铸造作坊遗址中有五处被火烧过的较大规模储粮遗迹可知,楚国都城有粮食储备,作坊也有储粮,这反映出楚国粮食产量已有一定规模,可用于说明楚国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D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任何关于井田制的信息,无法得出井田制全面解体的结论。排除
A
项;虽然提到了楚国都城有储谷的大仓以及铸造作坊遗址中有储粮地,但仅从这些信息不能充分说明楚国粮食储备体系完备,
“
完备
”
一词过于绝对。排除
B
项;材料在强调粮食储备,并未体现手工业技术高超,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2.
学者们认为历史上发生过两次意义深远的食物全球化过程。第一次是在人类初始期的
“
跨大陆交流
”
,第二次是发现新世界的
“
跨大洋交流
”
。下列食物交流现象中属于第二次交流的是(
)
A.
中国的小米和黍传至西欧
B.
玉米马铃薯等食物到欧洲
C.
水稻由长江中下游到日本
D.
非洲小米到达印度河流域
【答案】
B
【解析】根虎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交流为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从新大陆传播至欧亚各地区,
B
项正确;中国的小米和黍传至西欧属于第一次交流,排除
A
项;古代时期中国的水稻由长江中下游到日本,属于第一次交流,排除
C
项;小米不属于非洲的物种,且不符合材料中的
“
跨大洋交流
”
,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3.
英格兰是一个多湿地地区,
1780
年,罗伯特
·
兰塞姆对罗德哈姆铁犁加以改进,发明了一种由铸铁做成、犁头更硬且犁口可自磨的新铁犁。
1783
年,英格兰建立了第一家制犁工厂,耕犁的工厂化生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湿地的开发。据此可知,英格兰湿地开发主要得益于(
)
A.
生产技术变革的推动
B.
工厂生产组织的形成
C.
制
【历史】江苏省连云港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