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百师联盟
2024-2025
学年高二下学期
5
月月考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满分
10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距今约
6000——5000
年的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中发现了炭化稻米;河南三门峡南交口遗址中浮选出数粒炭化稻米、加工脱壳的粳米;此外郑州大河村、渑池仰韶村的遗址也都发现了稻作遗存。这可用来佐证(
)
A.
中原地区阶级分化凸显
B.
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C.
中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D.
原始手工业已开始出现
【答案】
B
【解析】据题干
“
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中发现了炭化稻米
……
河南三门峡南交口遗址中浮选出数粒炭化稻米
……
郑州大河村、渑池仰韶村的遗址也都发现了稻作遗存
”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稻作农业起源于长江流域,而题干中中原地区多处遗址出现稻作遗存,表明距今
6000—5000
年期间,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已存在作物传播与技术交流,这佐证了区域间经济文化的互动与交融,
B
项正确;题干仅涉及农业遗存,未反映社会等级或贫富分化现象,无法佐证阶级分化,排除
A
项;
“
中华多元一体格局
”
是长期历史演进的结果,题干中的区域性作物传播仅是早期文化交流的表现,不足以证明整体格局的形成,排除
C
项;稻作遗存属于农业生产范畴,与手工业(如陶器、纺织等)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2.
《韩非子
·
说林上》载有一则故事:
“
鲁人身善织屦(鞋),妻善织缟(帽),而欲徙于越。
”
有人劝他,越人
“
跣(光脚)行
”“
被发
”
,
“
子必穷矣
”
。该故事反映出这一时期(
)
A.
华夏认同观念加强
B.
法家反对民众迁徙
C.
工商食官制度松动
D.
南方地区尚未开发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鲁人以织屦、织缟为业,欲徙于越,这说明当时民间手工业者可以
自由流动,自主经营,与工商食官制度下手工业者和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为官府服务的情况不同,反映出工商食官制度出现松动,
C
项正确;华夏认同观念是指少数民族和中原华夏族的认同,材料没有相关内容,排除
A
项;材料
【历史】山东省百师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