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库 高二试卷 高二语文下

【语文】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期末试卷 含参考答案 2025年 2024年 湖北省 格式: DOCX   18页   下载:1   时间:2025-06-26   浏览:9   免费试卷
温馨提示:当前试卷最多只能预览 2 页,若试卷总页数超出了 2页,请下载原试卷以浏览全部内容。
【语文】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第1页
【语文】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第2页
剩余16页未读,下载浏览全部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部分学校 2024 - 2025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5 小题,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中国农业自新石器时代开始就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基本格局。但是,后来粟在北方农业中的主导地位被小麦取代,从而形成了南稻北麦的新格局。这种南北农业格局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北方主粮由粟到小麦的变迁上。 关于麦类作物的文字记载,最早发现于商代甲骨文。记载春秋时期史事的《左传》中有多处关于小麦的记载,这至少透露了两点重要信息:一是北方地区已有相当范围的小麦种植;二是出现了以小麦制作酒母的酿酒工艺。《左传》鲁宣公十二年传文中有 “ 麦麹 ” 一词。杨伯峻先生注: “ 麦麹即今之酒母,用以酿酒者,盖蒸麦以为之,故曰麦麴。 ” 这说明在东周时期,小麦是作为比较主要的粮食作物存在的。小麦在古代中国北方农业中的重要性究竟何时开始凸显,尤其是小麦何时取代了粟的主粮地位,以往学者主要从文献和植物遗存的角度进行考察,故结论存在争议。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对人骨和动物骨骼的稳定碳同位素分析被引入到考古学研究中,为研究中国古代先民的食谱提供了新方法。这一方法的基本原理是 “ 我即我食 ” 。通过研究这些人类遗体或遗骸,可以让古人 “ 开口讲话 ” , “ 告诉 ” 后人他们的食物结构以及与食物相关的信息,从而复原古代社会生活。 北方传统主粮粟和后来居上的小麦,具有截然不同的稳定碳同位素比值( δ 13 C )。其中粟属于 C4 类作物,平均 δ 13 C 为- 12 . 5 ‰ ;小麦属于 C3 类作物,平均 δ 13 C 为- 26 . 5 ‰ 。按照碳同位素从食物到消费者胶原蛋白的分馏原理,消费者胶原蛋白中的 δ 13 C 值要比食物高出 5 ‰ 左右。植物中的碳经过人的消化、吸收会转化为骨胶原中的碳。学者对公元前 3000 年—前 2000 年(小麦传入中国的年代范围)的不同中国北方遗址人骨的稳定碳同位素比值数据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 δ 13 C 值均在- 6 . 3 ‰ 到- 10 . 1 ‰ 之间,这表明当时人们显然是以粟为主食。 因此,当具有较低碳同位素比值的小麦开始被大量作为北方先民的饮食之后,相应人群的 δ 13 C 值必然会出现明显的下降。根据此原理,通过对北方不同时期的人骨进行稳定同位素数据对比,就能够发现小麦开始被大量食用的时间点。虽然水稻也属于 δ 13 C 值较低的 C3 类作物,但是因受自然环境的限制,它在我国北方并不能大规模种植,所以不可
【语文】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微信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