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
2024-2025
学年高二下学期
4
月期中调研
历史试题
本试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75
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共
15
题,每题
3
分,共
45
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2022
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江中下游某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发现了炭化稻米遗存,以及配套的原始耕作工具和灌溉系统痕迹。同时,该遗址还出土了集中分布的房屋基址和储粮窖穴。这些发现可佐证(
)
A.
原始农业推动定居生活形成
B.
技术革新促使小农经济产生
C.
长江流域出现社会阶级分化
D.
稻作农业完全取代采集经济
【答案】
A
【解析】材料提及长江中下游某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发现炭化稻米遗存及配套工具、灌溉系统痕迹、房屋基址和储粮窖穴,表明因原始农业发展,人们开始种植水稻并储存粮食,从而推动了定居生活的形成,
A
项正确;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B
项;社会阶级分化表现为财富与权力差距拉大,材料内容无法体现,排除
C
项;
“
完全取代
”
表述绝对化,稻作农业取代采集经济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2.
新航路开辟后,中国通过东南亚华侨引入玉米、甘薯等美洲作物,极大缓解了人口增长压力;美洲则从欧洲移民处广泛种植小麦、大麦等欧亚作物。这说明(
)
A.
全球贸易网络推动了经济结构转变
B.
欧洲殖民者主导了全球农作物传播
C.
跨区域人口迁移促进了物种大交流
D.
物种交换导致农作物种植模式单一
【答案】
C
【解析】材料提及中国通过华侨引入美洲作物,美洲从欧洲移民处种植欧亚作物,可知跨区域人口迁移使得不同物种实现了跨洲大交流,
C
项正确;材料强调人口迁移而非贸易网络的作用,且未直接涉及经济结构转变的表述,排除
A
项;华侨作为非殖民群体也推动了物种交流,说明传播主体不局限于欧洲殖民者,排除
B
项;玉米、甘薯与小麦的传播丰富了各地作物种类,农作物种植模式多样化,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3.
考古发现,唐代后期江南地区普遍使用曲辕犁,而西北地区以直辕犁为主。学者指出,这与两地耕地环境和作物种类差异有关。由此可知,唐代(
)
A.
政府统一各地农具形制
B.
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C.
铁制农具开始全面推广
D.
耕作工具适应地域需求
【答案】
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后期江南使用曲辕犁、西北使用直辕犁,与两地耕地环境和作物种类差异有关,说明耕作工具适应地域需求,体现了农业生产的因地制宜,
D
项正确;政府统
【历史】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调研试题(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