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
2024-2025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B
卷)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公元前
584
年,有人向楚庄王提出要取楚邑
“
以为赏田
”
,申公巫臣认为以国邑封赏事关国家赋税与国防,
“
若取之以为赏
”
必将削弱国家实力,王乃止。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
A.
诸侯军事斗争加剧财政困难
B.
国家集权观念渐趋形成
C.
新兴地主阶级成为主导力量
D.
贵族争斗导致社会动荡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申公巫臣反对将楚国城邑作为私人赏田,认为此举不利于国家财政赋税和国防力量,会削弱中央权威,楚庄王采纳其建议,终止了分封,反映出当时国家集权观念在渐趋形成,
B
项正确;材料强调减少对贵族的分封,提出的是预防性措施,以避免赋税削弱,并未直接体现军事斗争导致财政困难,排除
A
项;据所学,春秋时期地主阶级尚未成为主导,且材料并未涉及阶级力量变化,只反映了贵族内部权力观念的变化,排除
C
项;材料体现的是君主决策的理性调整,而非贵族争斗导致社会动荡,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2.
汉代的博士议郎设学堂以授儒学,
“
化自圣躬,流及蛮荒
”
,有徒众百数,甚至连匈奴也派遣其贵族前来就学。这表明汉代(
)
A.
边疆地区教育普及化
B.
注重发挥儒学教化作用
C.
民族间经济交流密切
D.
边疆治理体现因俗而治
【答案】
B
【解析】据材料
“
汉代的博士议郎设学堂以授儒学,
‘
化自圣躬,流及蛮荒
’
,有徒众百数,甚至连匈奴也派遣其贵族前来就学
”
可知,汉代博士议郎设置学堂教授儒学,使儒学思想传播到蛮荒之地,边远的匈奴也派贵族来学习,说明汉代政府注重发挥儒学的教化作用,
B
项正确;
“
普及化
”
说法错误,材料中
“
就连匈奴也派遣其贵族前来就学
”
,说明当时匈奴只
有上层贵族接受儒学教育,下层民众并未接受儒学教育,因此不能说教育普及化,排除
A
项;题干信息未涉及民族间经济交流,排除
C
项;题干聚
【历史】山东省菏泽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B卷)(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