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
2024
-
2025
学年高一上学期
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
19
分)
阅读下面
的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有些社会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这种社会就是血缘社会。大体上说来,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得大的社会,也就不易成为血缘社会。血缘社会用生育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父死子继: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那是职业的血缘继替;贵人之子依旧贵——那是身份的血缘继替;富人之子依旧富——那是财富的血缘继替。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
“
生于斯,死于斯
”
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像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伙。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我们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左尊于右,南尊于北,这是血缘的坐标。空间本身是混然的,但是我们却用了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了方向和位置。当我们用
“
地位
”
两字来描写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据点时,这个原是指
“
空间
”
的名词却有了社会价值的意义。这也告诉我们
“
地
”
的关联派生于社会关系。
但是人究竟不是植物,还是要流动的。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
“
细胞分裂
”
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逼着社群分裂,分出来的部分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如果分出去的细胞能在荒地上开垦,另外繁殖成个村落,它和原来的乡村还保持着血缘的联系,甚至用原来地名来称这新地方,否定了空间的分离。以我们自己来说罢,我十岁离开了家乡吴江,在苏州城里住了九年,但是我一直在各种文件的籍贯处填着
“
江苏吴江
”
。抗战时期在云南住了八年,籍贯毫无改变,甚至生在云南的我的孩子,也继承着我的籍贯
“
江苏吴江
”
。在这里很显然在我们乡土社会里地缘还没有独立成为一种构成团结力的关系。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
“
血缘
”
,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
“
血缘的空间投影
”
。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
材料二:
作为城市化过程中衍生的一种新现象,
“
断亲
”
似乎越来越多地发生在青年人身上。
“
断亲
”
指的是基于血缘联结的亲戚关系逐渐淡化,一些
“
90
后
”“
00
后
”
越来越疏于与亲戚产生情感联系的一种现象。
“
断亲
”
主要表现为
【语文】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