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本溪市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
2024-2025
学年
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
1.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75
分钟。
2.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
本卷命题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四单元十选择性必修
3
第四单元~第六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图为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文化堆积中炭化水稻的标准密度(注:某种植物遗存数量与浮选土样量的比值)的统计情况。据此可推知(
)
①
良渚文化时期水稻的种植规模较大
②
太湖流域是稻作农业的发源地之一
③
崧泽文化时期耕作生产力下降
④
马家浜文化时期气候环境变化明显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
“
良渚文化时期炭化水稻的标准密度最高
”
,可知在新石器时代的太湖流域,良渚文化时期水稻相对其他时期在遗址文化堆积中的含量最高,这意味着当时水稻种
植规模较大,
①
符合题意;从整个图表来看,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多个文化时期都有较高密度的炭化水稻,表明该地区长期有水稻种植,且在早期就有一定规模,由此可以推断太湖流域是稻作农业的发源地之一,
②
符合题意,
A
项正确;图表中崧泽文化时期炭化水稻标准密度较马家浜文化时期有所下降,但不能直接得出耕作生产力下降的结论,因为影响炭化水稻密度的因素有很多,
③
不符合题意;图表中马家浜文化时期炭化水稻标准密度有变化,但仅从这一信息无法明显看出气候环境变化情况,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直接联系,
④
不符合题意。排除含
③④
的
B
、
C
、
D
项。故选
A
项。
2.
《礼记
·
月令》载:季冬之月,西周农官
“
命农计耦耕事,修耒耜,具田器。
”
即农耕前,农官要检查农具,如有损坏,则组织农夫修理,《诗经
·
豳风》载:
“
三之日于(于:往也)耜(田器),四之日举趾(即前往固定存放农具处修理农具)。
”
这折射出(
)
A.
政府注重提升土地的利用率
B.
农业生产管理呈现专业化特征
C.
精耕细作推动生产工具革新
D.
政府执政理
(历史试题试卷)辽宁省本溪市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