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届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测试
历史试题(二)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
2.
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
2B
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3.
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论语
·
先进》记载,颜渊去世后,其父请求孔子卖车置办椁(外棺),孔子以
“
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
”
为由拒绝;而《论语
·
乡党》提到马厩失火,孔子只问
“
伤人乎
”
,不问马。这反映出孔子(
)
A.
主张礼制规范与仁爱精神
B.
坚持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C.
推崇德治教化与正名思想
D.
强调仁义礼智的道德修养
【答案】
A
【解析】材料通过《论语》中的两个事例,展现孔子的行为选择,颜渊去世事件:孔子拒绝卖车置办外棺,理由是
“
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
”
,这体现了孔子对礼制规范的重视;马厩失火事件:孔子只问
“
伤人乎
”
,不问马,这体现了仁爱精神,即优先关怀人的安危,而非财产损失,彰显
“
仁者爱人
”
的核心思想。综上,
A
项正确;虽然
“
问人不问马
”
体现对人的重视,但
“
以民为本
”
更侧重治国层面(如孟子发展),材料仅为个人行为,未涉及治国理念,排除
B
项;
“
德治教化
”
强调道德引导,
“
正名
”
强调名分规范(如第一个事件部分体现),但第二个事件更突出仁爱而非教化或正名,整体匹配度不足,排除
C
项;
“
仁义礼智
”
是孟子系统化的概念,孔子时代尚未形成;材料主要体现
“
礼
”
与
“
仁
”
,而非完整道德修养体系,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2.
《后汉书
·
酷吏列传》载:
“
(李章)光武即位,拜阳平令,时赵、魏豪右屯聚,清河大姓赵纲于县界起坞壁,缮甲兵,
为
害地方。章到,
……
掩击破之,吏人遂安。
”“
择郡中豪敢任吏十余人,以为爪牙
……
猾民佐吏为治。
”
材料可以用来说明东汉初期(
)
A.
吏治清明促进社会安定有序
B.
基层治理手段灵活变通
C
.
官僚体系与豪强势力相互渗透
D.
豪强势力干预地方吏治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东汉初期地方豪强筑坞壁、拥甲兵,严重威胁地方秩序。阳平令李章采取两
【历史】2025届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测试试题(二)(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