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临汾市部分学校
2024
-
2025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
考试语文试题
一、阅读(
70
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西方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戏剧艺术,然而,近代以来,却不断有人提出
“
中国无悲剧论
”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大团圆式的传统结局。胡适、鲁迅等人分别对中国古典戏曲的大团圆结局提出过质疑。胡适先生说:
“
这种
‘
团圆的迷信’乃是中国人思想薄弱的铁证。做书的人明知世上的真事都是不如意的居大部分,他明知世上的事不是颠倒是非,便是生离死别,他却偏要使
‘
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偏要说善恶分明,报应昭彰
……
故这种
‘
团圆’的小说戏剧
……
不耐人寻思,不能引人反省。
”
鲁迅先生说:
“
大概人生现实的缺陷,中国人也很知道,但不愿意说出来
……
凡是历史上不团圆的,在小说里往往给他团圆;没有报应的,给他报应,互相骗骗。——这实在是关于国民性的问题。
”
中国古代真的就没有悲剧吗?答案是否定的,那些认为
“
中国无悲剧论
”
的人大体都是以西方的悲剧标准来衡量中国古典戏剧的,并没有看到中国社会发展和文学演变的实际情况。
“
悲剧
”
一词是西方诗学的范畴。亚里士多德指出:
“
悲剧不应由逆境转入顺境,而应相反,由顺境转入逆境。
”
而中国古典戏剧的大团圆结局显然不符合这一标准。中国古典悲剧的大团圆结局体现了古代艺术的审美理想——和谐美。在这种美学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古代形成了崇尚圆满的民族心理,不大可能出现类似于西方戏剧那样真正悲惨的结局,而是安排一个相对完满的结局来使原本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得到缓和,从而使整个作品显得均衡、稳定。
其实,中国古典戏剧中的大团圆结局只是一种表面意义上的团圆,实质上反映了另一种更深切的
“
悲
”
。如《倩女离魂》中,倩女与书生王文举因家庭与礼教的重重阻挠而不能在一起,以致卧病在床,只能依靠灵魂出窍的方式与心上人在一起。王文举金榜题名后,带倩女回乡。最终,倩女身、魂合一,与王文举喜结良缘。假如倩女没有灵魂出窍,那么她与心上人最终能够喜结良缘吗?显然不能,这种结局其实也是对黑暗现实的一种强烈控诉。
严格地说,中国古典悲剧并不是近代意义上的悲剧。近代悲剧体现为一种崇高美,以严肃的对立和激烈的矛盾冲突为主要特征;古典悲剧则体现为一种追求完满的大团圆式的和谐美。其实西方古典戏剧也是如此。温克尔曼在《古代艺术史》中将古希腊的艺术概括为
“
【语文】山西省临汾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