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部分校
2024
-
2025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共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耕读模式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结合,意味着两者的相辅相成。耕读文化是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以半耕半读为生活方式、以耕读结合为价值取向的一种文化模式。
耕读之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以许行为代表的农学家提倡贤者与民众并耕,进行耕读教育。许行著有农耕技术教材《野老十七篇》,是我国农耕文化教育的开山之作。到了汉代,耕读引起统治者的重视,汉高祖、文帝、武帝等亲自参与农耕,积极推广耕读教育。当时涌现出许多农耕人才,以诸葛亮躬耕陇亩为代表。实际上历朝历代都重视耕读教育,家庭教育的书籍中多数都有耕读结合的劝导,还出现了不少农学家及古农书,
如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等。正是由于耕读教育的接续传递,中华文化才源远流长。
耕读内涵也在逐渐丰富,不仅包括亦耕亦读的生活方式,还崇尚耕读持家、追求精进、敬祖睦邻、劝善远恶等精神理念。知识分子从农耕中获取了许多实用的农业技术,并提出具有哲学意义的农学思想。尤其在宋代,耕读文化广为普及。一些知识分子晴天白昼在乡间躬耕自食,雨歇夜晚则撰写农书,总结生产经验。
如
陈翥写出世界第一部研究泡桐的专著《桐谱》,刘蒙写出菊花专著《菊谱》。耕读结合,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水平和产品质量,知识、知识分子大量进入农业生产领域,增添了农业的文化含量,促进了农业发展。
耕读文化体现了
“
耕为本务
”“
读可荣身
”
等价值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普遍的道德价值趋向。遍布农家的对联
“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
,就表明耕读文化普及和深入人心的程度。
(摘编自狄永《古代的耕读文化》)
材料二:
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传统耕读教育的智慧依然闪耀着光芒。它所倡导的
“
知行合一
”
的教育理念,至今仍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石。然而,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传统耕读教育也必须迈出创新的步伐,以适应时代的脉搏。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强大力量,打造一个网络化、数字化的耕读课程体系,让耕读教育跨越时空的限制,触及更广泛的受众。同时,还可以构建一个数字化的耕读教学资源库,它将汇聚丰富的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资源,形成一个多元化的学习材料库。这
样的资源库将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宝库,让他们能够根
【语文】云南省部分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