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环大罗山联盟
2024
-
2025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5
小题,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戏曲悲剧的冲突是评判的冲突,它主要是描绘、展开作品中的恶毁善、奸害忠、邪压正、丑贬美的苦情历程,表现审美主体对剧中的善恶、忠奸、正邪、美丑进行伦理批判,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因此,中国戏曲悲剧冲突注重的是追求情节的曲折和任务的理想色彩。关汉卿的《窦娥冤》通过以窦娥为代表的善被张驴儿、楚州太守梼杌等人的恶所毁的悲剧经历,颂扬了
“
六月雪
”
般的
“
感天动地之善
”
。
结局在悲剧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正因为中国悲剧的
“
大团圆
”
结尾与西方悲剧的
“
一悲到底
”
的不同,以至一些学者认为中国无悲剧。窦娥注定冤死,但在临刑前还是发出三个誓愿,抗争到底。按西方悲剧理论,到这里戏剧就该结束,似乎这样寓意深刻,值得观众去回味和思索。但是在中国观众看来,含冤的死者必将显灵,这种信念是从
“
人命关天关地
”
出发的,三桩誓愿的应验符合了中国传统的审美心理。
西方悲剧不会出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大团圆结局。亚里士多德说:
“
悲剧的结局不应由逆境转入顺境,而应相反,由顺境转入逆境。
”
斯宾格也说:
“
悲剧以欢乐开始,以悲剧结局。
”
这些论述都证明了西方悲剧结局的特点。西方悲剧
“
一悲到底
”
的结局与西方文化有紧密的关系,西方文化是一种原罪文化,人类终生的奋斗是为着赎罪,目的是死后回到上帝的怀抱。人类的现世生活充满罪恶与苦难,惟有死才是解脱。
(摘编自延慧《从<窦娥冤>看中国悲剧的美学特色》)
材料二:
“
贵和尚中
”
的思想积淀于民族心灵深处,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习性。这种强大的文化习性也走进了中国人的审美意识领域,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转化为中华美学观念中的重要审美心理定势,从而对中国古典戏曲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审美接受主体的剧作家,在这种审美心理结构的指导下,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设计着一个又一个大团圆的故事。即使是创作悲剧,结尾也要安排一个光明的尾巴。把
“
中和为美
”
的社会审美观念体现在戏剧中,就是强调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的对立统一。观众在戏曲的开头看到好人蒙冤、有情人离散,内心就会不和谐。观众追求
“
中和之美
”
的心理没有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压抑苦闷的感觉。只有安排一个大团圆结局,才能达到
“
怨而不怒、哀而不伤
”
的审美效果,用充满喜乐情绪的大团圆结
【语文】浙江省环大罗山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