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届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测试
历史试题(一)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
2.
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
2B
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3.
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庙号起源于商代,对国家有大功的、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被特别追赠庙号。当时的庙号只有三种:创基立业曰
“
太
”
,功高者曰
“
高
”
,中兴者曰
“
中
”
,另外按照
“
祖有功而宗有德
”
的标准,给予祖或宗的称号。这体现了(
)
A.
王权与神权结合
的
政治特色
B.
早期原始民主政治得以延续
C.
祭祀活动带有宗法德政色彩
D.
儒家为政以德思想源远流长
【答案】
C
【解析】据材料可知,当时的庙号之一是按照
“
祖有功而宗有德
”
的标准,给予祖或宗的称号,可见
“
祭祀活动带有宗法德政色彩
”
的说法符合题意,
C
项正确;
A
项表述符合商周时期政治特点,但是在题目中仅体现了祭祀活动中庙号的评定,不涉及王权与神权相结合,排除
A
项;材料未涉及民主问题,排除
B
项;
D
项中
“
德
”
的内涵与材料中
“
德
”
的内涵不符,材料中的
“
德
”
是指统治者要得民心,为政以德的德指国家治理方式,德治,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2.
据《汉书》记载,西汉
“
世世徙吏二千石、高訾富人及豪杰并兼之家于诸陵
”
。西汉后期,汉元帝废止徙陵制度,
“
使天下咸安土乐业,亡(无)有动摇之心
”
。这一变化体现了(
)
A.
商人地位的提高
B.
中央集权的弱化
C.
社会秩序的稳固
D.
统治思想的变化
【答案】
B
【解析】材料
“
世世徙吏二千石、高訾富人及豪杰并兼之家于诸陵
”
这种做法是将地方上的高官、富商和豪强迁徙到皇陵附近,其目的是便于中央对地方这些群体的监控和管理,从
而加强中央集权;汉元帝废止徙陵制度意味着中央对这些有势力群体的控制方式发生了变化,不再通过强制迁徙的手段来监控他们,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央对地方豪强等势力的控制能力有所减弱,
B
项正确;徙陵制度主要针对的是地方有势力群体的管理,和商人无关,排除
A
项;废止迁陵是
【历史】2025届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测试试题(一)(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