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南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2024
-
2025
学年
高一
3
月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现代语境下,重新思考孔子诗教的文化内涵,对于新礼乐文化的建构具有启示性意义。
孔子诗教是在周代礼崩乐坏的历史背景下重建礼乐文化的重要环节,其文化内涵的核心在于文化生命的自觉。在发生学层面,孔子诗教扭转了周代诗教的外在规范,转而诉诸人的内在本性,通过对人的生命意识的启导,建构了新的文化机制。作为一种生命对话的方式,孔子诗教表现出伦理取向和审美取向的张力:一方面,通过师生之间的互相兴发,深入到了人格养成的意义深层;另一方面,在现实和理想的较量中,孔子以超越性的理想主义追求,在物我感通的情境中,打开了面向自然、天道的诗性世界。
孔子面对的是礼崩乐坏的大变局时代。周代文教制度的衰微,使得孔子思考如何继往开来的问题。在孔子之前,周人已有诗教的传统。诗教也被纳入贵族子弟的教育体系之中。但周人的诗教,目的是养成贵族的人格、仪态和规范。至孔子,随着以仁为根本的思想体系的建立,诗教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孔子诗教的转向,在文化史上具有根本性的意义。他的关注对象,从过去的贵族阶层,转向了平民大众。他的教育理念,从过去对外在仪态的训导,转而诉诸人的内心,以激发人的向善向美的心志。诗教与礼乐相融汇,成为文化重建的重要一环。
在文化理想的构建中,情感与理性何以共融?美善如何共生?对于这些文化的源初性问题,中西文化的创始者孔子、柏拉图给出了不同的解答。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诗人是没有位置的。因为诗人所关心的是人心之中低贱的成分,与高贵的理性不相吻合。相对于集体的正义,诗歌所描写的爱情、愤怒和苦乐属于有害的情感。二者既然不能共存,诗人只能被逐出理想国。这一哲学上的审判,在西方引发了历代论者对于诗的辩护,有人形象地把这一难题称为
“
柏拉图困境
”
。
孔子同样遇到了柏拉图的难题,但并未走向情感与理性的对立两极,而是以中和的方式做了化解。《史记·孔子世家》称:
“
三百
0
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
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
经过孔子编定的《诗经》,成为礼乐文化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孔子的思想世界中,诗教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诗对孔子而言,具有双重意涵:一方面是他所构想的礼乐文化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打开了面向自然、天道的探问之路。在礼乐与
【语文】贵州省黔南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24-2025学年高一3月联考试题(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