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乌鲁木齐市六校
2023
-
2024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共
5
道小题,共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上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诸多元素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和平性。
②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为塑造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提供了精神支撑。《周易》中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为大地的气势宽厚和顺,君子应以宽厚之德对待天下民众和事物。《大学》开篇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论语》中讲“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激发人们弘扬光明正大的德性,自觉把“道”弘扬光大。这种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经过中华儿女的践行传承与历史长河的淘洗积淀,形成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推己及人”的人己关系准则,以道德秩序构造出一个群己合一的世界。
③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为塑造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提供了理想支撑。《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推崇天下为公的治世之道,倡导公共意识、公共道德,引导人们超越个体,各有所养、各尽所能,胸怀天下、谋求大同。中国古人讲,“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认为“天下”并不是个别人、个别国家、个别民族的天下,而是所有人、所有国家、所有民族的天下,表达出所有人、所有国家、所有民族都应平等相待、友好相处、守望相助的愿望和理想。
④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为塑造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提供了实践支撑。“讲信修睦”源自《礼记·礼运》,讲的是要相互讲信守义、建立和睦关系;“亲仁善邻”出自《左传·隐公六年》,讲的是要亲近仁道、友善邻国,这是治理国家的方略。中华文明是推崇信义、和睦、仁道、友善的伟大文明。个人、团体、民族、国家之间讲信守义、和睦相处、仁爱相助、友善邻里,是中华民族基于明德追求与大同理想而形成的处世之道、交往之道。丝绸之路就是这种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结出的硕果。南北朝时期沈约在《宋书》中讲“舟舶继路、商使交属”,记载了丝绸之路上商贾、使者来往频繁的热闹场面与繁荣景象。
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其他重要元素,也为共同塑造中华文明的和平性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等,都对中华文明超越地域乡土、
(语文试题试卷)新疆乌鲁木齐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