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砖联盟
2024
-
2025
学年高一下学期
4
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热潮带来教育新的发展业态的同时,也引发了人工智能教育焦虑。
在使用人工智能教育产品时,人工智能技术需获取、存储、管理和应用使用者的数据,在此过程中经常出现人工智能教育数据的泄露、侵权、盗用甚至被利用的现象,以及因违背伦理道德所产生的教育数据伦理风险,引发人们对人工智能教育的数据安全焦虑。人工智能教育数据安全焦虑表面上是一种焦虑情绪,本质上反映的则是当前新技术挑战旧有教育数据管理体系、相关技术应用不规范和人工智能教育伦理观念的缺失导致对人工智能教育数据的滥用,以及因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和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育的人本价值秩序在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过程中可能会被弱化的问题。
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了便利、精准和个性化的服务,人工智能算法为学习者
“
量身定制
”
个性化学习方案,人们的使用体验较好并逐渐对人工智能技术产生了信任和依赖。但人工智能技术并没有人类预想的
“
完全可信
”
,使用者在技术方便中不自觉地产生依赖甚至被误导,个人思辨能力逐渐缺乏。人工智能算法的个性化推荐存在推荐内容同质化的问题,最终导致
“
群体极化
”
现象。推荐给学生的学习资源同质化,学生接受的信息会被限制在算法的提供范围内,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窄化学生的思维、价值观等,抑制学生的多元化发展。且个性化学习方案是在算法标准化的运行机制下产生的。依托大数据算法的规模化、标准化的个性化,是
“
真个性化服务
”
,还是一种
“
伪个性化的标准化服务
”
?抑或是个性化学习方案是否能有效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这些悬而未答的疑惑,引发人工智能教育依赖误导焦虑。
近年来,人工智能教育领域频繁出现性别歧视、学生家庭歧视和学生成绩评估偏见等现象。人工智能技术基于教育大数据采用算法进行分析,从而对不同特征群体的使用者采用不同的策略,产生偏见或歧视倾向或行为,或导致大规模的群体偏见歧视,使群体感知到非公平的对待,从而产生人工智能教育焦虑情绪。人工智能教育偏见歧视主要来源于设计者和算法的偏见歧视,其背后的内在机理在于算法研发者的偏见和歧视行为会在算法的推断与执行过程中不断加以强化,并最终通过人工智能教育产品的应用潜移默化
“
植入
”
使用者的头脑中,从而固化或改变其行为选择,导致偏见歧视行为的恶
【语文】浙江省金砖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试题(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