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九师联考
2024
-
2025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
考试语文试题
一、阅读(
70
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媒介信息时代的文学传播与文化的图像转向密切相关。海德格尔在
20
世纪
30
年代就提出,
“
世界变成图像,这样一回事标志着现代之本质。
”
媒介技术时代同时也是一个读图时代,现代社会逐渐被建构为一个图像化社会,
“
最大限度地吸引眼球
”
成为现代人的共同诉求。图像成为视觉文化时代文学传播的最佳载体,首先呈现为文学著作出版的图像化倾向。文学著作借助图像展开叙事,以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如蔡志忠的
“
图说中国古典名著
”
系列,朱德庸的都市漫画系列等。虽然古代的
“
绣像本
”
小说曾出现过图文结合的形式,但在图文关系上,主要是文为主、图为辅,图像起着对文字的补充说明作用。但在当下图书的图像化中,图像不再是文字的辅助、补充和点缀,图像成为主体,文字反过来成为配角,大量新奇、精美和富于视觉冲击力的图像成为
“
眼球经济
”
时代图书出版的主要支撑。其次,文学作品还通过对作品的影视改编来实现图像化叙事和传播。电影导演阿贝尔·冈斯曾提出说:
“
莎士比亚、伦勃朗、贝多芬都将被拍成电影
……
所有的传说、所有的神话和志怪故事、所有创立宗教的人和各种宗教本身
……
都被期待在水银灯下复活,而主人公则在墓门前你推我搡。
”
国内外的名著接二连三地被搬上荧幕,先后被拍成电视剧或电影。不少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如莫言的
“
红高粱
”
系列、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王安忆的《长恨歌》、余华的《活着》、王朔的《动物凶猛》、苏童的《卖卖成群》、周梅森的《人民的名义》、陈忠实的《白鹿原》等,都被改编为电影或电视剧。
(摘编自杨向荣《新媒介信息时代的文学传播及其反思》)
材料二:
人类源远流长的立足于文字和阅读的文化接受形式在图像时代的潮流中受到越来越强烈的冲击和挑战。影视改编改变了长篇小说的接受方式,在电视走进中国家庭的
20
世纪
80
年代,很多人对《西游记》和《红楼梦》等四大名著的收视盛况记忆犹新,可以说,有相当一部分人是通过观看活动完成对这些名著的接受的。图像与观看在今天事实上已经形成对文字和阅读的挤占甚至代替,成为我们进行信息交流和文化消费的主导形式。
但是,无论是对于图像还是对于文字,观看与阅读并非水火不容,观看可以是一种阅读,阅读也首先是一种观看,并且阅读是在人类观看行为基础上发展出来
【语文】河南省南阳市九师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