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库 高一试卷 高一语文下

(语文试卷)陕西省安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期末试卷 含参考答案 2024年 2023年 陕西省 安康市 格式: DOCX   17页   下载:1   时间:2025-05-12   浏览:53   免费试卷
温馨提示:当前试卷最多只能预览 2 页,若试卷总页数超出了 2页,请下载原试卷以浏览全部内容。
(语文试卷)陕西省安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第1页
(语文试卷)陕西省安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第2页
剩余15页未读,下载浏览全部
陕西省安康市 2023 - 2024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 (《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 “ 木叶 ” 是什么呢?按字面解释, “ 木 ” 就是 “ 树 ” , “ 木叶 ” 也就是 “ 树叶 ” 。可为何古诗中少见用 “ 树叶 ” 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 “ 树叶 ” 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 “ 叶 ” 。这当然可以说是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然而一遇见 “ 木叶 ” ,情况就显然不同,诗人们争取通过 “ 木叶 ” 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 “ 叶 ” 字独用的理由,那么 “ 树叶 ” 为什么无人过问呢?自从屈原在《九歌》里吟唱出了 “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 一句,发现了 “ 木叶 ” 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便将其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又不仅限于 “ 木叶 ” 一词,如杜甫的 “ 无边落木萧萧下 ” 。从 “ 木叶 ” 到 “ 落木 ” ,其中关键显然在 “ 木 ” 字。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 那么,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 “ 木 ” 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 “ 木 ” 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呢?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 “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 这里用 “ 高树 ” 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说: “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 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 “ 高树多悲风 ” 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 “ 寒风扫高木 ” 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 “ 高树多悲风 ” 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 “ 寒风扫高木 ” 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 “ 扫高木 ” 者岂不正是 “ 落木千山 ” 的空阔吗?然则 “ 高树 ” 则饱满, “ 高木 ” 则空阔,这就是 “ 木 ” 与 “ 树 ” 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 “ 木 ” 在这里要比 “ 树 ” 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 “ 木 ” 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 “ 木 ” 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诗人们将语言形象中的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形成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而 “ 木 ” 作为 “ 树 ”
(语文试题试卷)陕西省安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微信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