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
2024-2025
学年高三下学期
4
月月考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75
分钟。
2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
在试题卷
、
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
3
.本试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诗经》中有大量诗歌提到了商周时期人们普遍种植的作物,其农作物词汇的诗歌采集地分布如图所示。据此可合理推知,当时(
)
(备注:黍:大黄米;稷:干旱谷,有时也指黍或高粱;禾:即粟,小黄米,后也指水稻;秬:黑黍子,古人视为嘉谷;来牟:大小麦子统称;稌:糯稻)
A.
已经形成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
B.
农业活动较集中于黄河中下游
C.
小农精耕细作主导农作物生产
D.
黍和稷开始成为主要粮食作物
【答案】
B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到,提到农作物词汇的诗歌采集地大量集中在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地,这些地区处于黄河中下游,这就表明当时农业活动较集中于黄河中下游,
B
项正确;图中虽有多种农作物分布,但并没有清晰划分出南方主要是稻、北方主要是粟的种植格局,
“
已经形成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
”
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A
项;小农精耕细作模式在商周时期尚未形成,精耕细作是铁农具和牛耕推广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农业生产模式,排除
C
项;仅从《诗经》中提到黍和稷,不能得出它们
“
开始成为
”
主要粮食作物的结论,缺乏相关时间界定的依据,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2.
自汉代始,涉及王昭君题材的古典诗词多以
“
昭君怨
”
为主题,将其塑造成一个离乡远嫁
的薄命女子。宋代以后,长期被泪水浸泡的昭君,有了悲壮慷慨的光辉,常与屈原联在一起被诗人们咏叹,成为家国气象的象征。这主要是基于(
)
A.
文学风格更能表达丰富情感
B.
政治化的情感性引申与附会
C.
文人的际遇与家国天下抱负
D.
伦理道德教化的逻辑和理想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
“
自汉代始,涉及王昭君题材的古典诗词多以
‘
昭君怨
’
为主题
……
宋代以后
……
成为家国气象的象征
”
可知,涉及王昭君的古典诗词,宋代之前多体现出哀伤凄凉,宋代以后则多体现出悲壮慷慨,结合所学知
【历史】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