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届天津市九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为第
Ⅰ
卷(选择题)和第
Ⅱ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00
分,考试用时
60
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
I
卷
注意事项:
1.
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
本卷共
15
题,每题
3
分,共
45
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单项选择题
Ⅰ
:
1~13
题,每题
3
分,共
39
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商周时期,王室册封边远部落首领时存在
“
某人
”“
某生
”“
君某
”
的称谓习惯。战国晚期,秦国开始使用原本尊称诸侯的
“
君长
”“
君公
”
等称谓来指代周边的蛮夷首领。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秦国加强中央集权体制
B.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C.
华夏认同观念不断深化
D.
统治者强化政权合法性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原本较为随意的称呼到用诸侯称呼来指代周边蛮夷首领,说明秦国把周边蛮夷也纳入到华夏体系认知范围内,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不断深化,
C
项正确;商周至战国晚期,还未形成中央集权体制,秦国这一称呼变化与加强中央集权体制无关,排除
A
项;题干仅提及对周边蛮夷首领称呼的变化,未涉及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排除
B
项;题干中称呼的变化主要反映的是对周边群体认知的变化,而非统治者强化政权合法性,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2.
西汉时期,重要的交通建设规划一般由中央决策,并对成本进行核计。汉武帝在对西南地区进行交通开发的过程中,关注
“
蜀长老
”“
巴蜀之民
”
的民意。这一现象反映出西汉(
)
A.
民本思想的确立
B.
政府决策的务实
C.
中央集权的加强
D.
民族交融的深化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央在交通建设中既坚持集权主导,又灵活吸纳地方民意,避免因强制推行政策引发矛盾,体现了决策从实际出发、注重效果的务实性,
B
项正确;民本思想强调
“
以民为本
”“
民为邦本
”
,西汉初期
“
休养生息
”
政策已体现一定民本倾向,但材料中汉武帝关注民意的核心目的是保障政策落地,而非以民本为指导思想,排除
A
项;材料重点在于决策过程的灵活性,而非集权程度的提升,排除
C
项;西南
【历史】2025届天津市九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