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库 高一试卷 高一语文下

四川宜宾市珙县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 语文 (含参考解析)

月考试卷 四川省 2023年 宜宾市 格式: DOCX   18页   下载:4576   时间:2024-02-16   浏览:35   免费试卷
温馨提示:当前试卷最多只能预览 1 页,若试卷总页数超出了 2页,请下载原试卷以浏览全部内容。
四川宜宾市珙县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 语文 (含参考解析) 第1页
四川宜宾市珙县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 语文 (含参考解析) 第2页
剩余17页未读,下载浏览全部
珙县中学校 高2022级高一 下 学期 月考检测卷 语文 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1-5 题。 材料一: 《庄子》中既描写了一些具有理想人格的“圣人”“神人”“至人”,也描写了一群肢体畸形残缺但精神高尚的人,这充分说明庄子重视内在美而轻视外在美。庄子的这种思想与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即外在与内在合一)的思想不同。于是,中国美学史上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审美观。 庄子认为完善内在精神需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法天贵真”。《渔父》中,孔子问渔父“何谓真?”渔父回答:“真者,精诚之至也。……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真”根植于人的内心,是内在的修养。具有真性之人,才有绝尘脱俗之神态。庄子在《渔父》中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愚者反此。”这是对“真”的含义的准确阐释。庄子认为追求完善的内在修养必备的基础条件就是“真”。“真”就是禀自然之本性,保持自然赋予的各种美德,做到淡泊无为、清心寡欲。《田子方》中写了这样一位画师,他观摩宋元公作画去晚了,无法就近观摩,就回到住处,“解衣般礴赢”(解开衣服,裸露身体,交叉着腿坐着)。这位画师的行为是人之自然禀性的流露,也无怪乎庄子借宋元公之口称赞他:“可矣,是真画者也。”可见,要做到“真”,就要拒绝世俗之礼,以自然为宗,还淳返朴,与天地合德。庄子对人之真性的提倡,从哲学的角度看,具有人性解放的意义;从文学的角度看,则掀起了一种新的文学思潮。 第二,“德”。庄于在《人间世》与《德充符》中描写了一群肢体畸形残缺、外貌丑陋之人,如支离疏、兀者王骀、兀者申徒嘉、叔山无趾、哀骀它等。这类人虽然外形残缺丑陋,却有吸引人的魅力。“其为人也真,人貌而天虚,缘而葆真,清而容物。”(《田子方》)这些人受人喜爱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葆真”,毫不在意自身的外貌,而注重自我内在修养,秉承自然之性而与天合。庄子认为只有“葆真”才能做到“全德”,从而达到最高的精神修养境界。庄子在《德充符》中写道:“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庄子认为,能体现宇宙人生的根源性与整体性的精神谓之“德”,有“德”之人会产生一种力量,引人亲近、依附。庄子在他的作品中以形体之丑来反衬内在精神之崇高。 庄子对形体残缺而内在精神崇高之人的描写,拓宽了人们的审美视野,使人们由对外在之美的关注转向对内在之“德”的重视,同时也给人们带来深刻的启示:外形不是最重要的,内在之“德”才是人之魅力所在。 (摘编自孟广慧《庄子美学的生态精神》 材料二: 庄子生活在社会剧烈动荡的时代。当时旧的国家制度逐步解体,新的国家制度尚未形成,诸侯争霸,战争频仍,政治混乱。庄子对社会中的小人物寄予同情,他满怀深情地讲述了一位位卑形丑的小人物的故事。尽管孔子也珍视人的生命,但他将人分出等级,认为爱有差等,提出“文质彬彬”的要求,反感丑的事物和现象。与孔子不同,庄子正视各种丑,庄子对丑的关注可以说是对儒家崇美思想的背离。同时,他对最底层的最不幸者——身残形丑的人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体现出人道主义精神。 雨果也生活在战乱不断的时代。在当时的西方,古典主义美学还占据重要地位,其延续了自柏拉图以来的对美丑关系的认识,强调美与丑的对立。但雨果在《<克伦威尔>序》中明确指出:“古代的纯粹史诗性的诗歌艺……对自然仅仅从一个方面加以考察,而毫不怜惜地把世界中那些可供艺术模仿但与某种典型美无关的一切东西,全都从艺术中抛弃掉。”他认为,生活中不仅有美,还有大量的丑,文学艺术应当也要描写丑。 庄子和雨果都非常关注动荡社会中的小人物,深深地同情他们,都用浪漫的笔法塑造了外表丑陋的人物形象。他们对丑的认识都是对当时处于主导地位的社会观念的反拨。 庄子认为,美与丑是相对的,所有的美者和丑者,一旦达到“道”的境界,便都成为大美。庄子的美丑相对论和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都关注美丑转化的过程。庄子的美丑相对论涉及两种美丑转化方式。第一,审美对象的内在属性变化引起美丑转化。《德充符》中讲述了申徒嘉的故事。申徒嘉与子产一同在伯昏无人门下学习。申徒嘉因断足遭到子产嘲笑、蔑视。申徒嘉对断足之事从不辩解,忘记自己身有残疾,积极地学习。庄子认为,申徒嘉外表残缺丝毫不影响他的内在美;而子产以外在形象衡量别人,他虽形全但心灵是丑的。第二,审美主体的变化也会引起美丑的转化。《齐物论》载:“毛嫱、西施,人之所是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强调美丑的对比。雨果主张将对立的两种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从而更深刻地揭示它们相反的本质特征,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在文学实践中,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还体现为美丑的转化。《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知道自己貌丑位卑,配不上爱斯梅拉达
四川省宜宾市珙县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 语文(含参考答案解析)试卷Word文档在线免费下载
微信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