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部分学校
2024
-
2025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雷雨》的诞生不仅奠定了曹禺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同时标志着话剧这一舶来艺术在中国有了民族品牌。历经岁月淘洗,《雷雨》依旧有着蓬勃生命力。
《雷雨》透过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家庭,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悲剧,对人性与社会有着深刻思考。其现实主义精神及内蕴丰富的人物形象赋予了剧本文本不朽的艺术生命。
《雷雨》出现前,国内话剧主要依靠翻译外国剧本,没有形成民族的、反映中国人生活的作品。曹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家世显赫,他深刻感受到:
“
我亲自经历的那么多令人愤懑的坏人坏事,都使我感到这个社会非改变不可。我写《雷雨》时,已清楚地感觉到这个社会是不会长久的。
”
基于对生活、对周围人,以及所处时代的真切所感,曹禺创作出了《雷雨》这个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故事。
《雷雨》反映了时代,又超越时代。
对于剧中所塑造的八个人物,曹禺说:
“
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地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以一种悲悯的眼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
”
他认为蘩漪是最具
“
雷雨
”
性格的人,他没有用中国传统伦理观念去审视,没有以鄙夷眼光全盘否定她、批判她,而是以在当时颇有胆识的现代眼光观照可怜的蘩漪。但是,早期人们对《雷雨》剧中人的认知受多方面影响,有局限性,简单地将他们划分成
“
非黑即白,非好即坏
”
。对此,曹禺在总结自己的创作心得时说:
“
我喜欢写人,我爱人,我写出我认为英雄的、可喜的人物;我也恨人,我写过卑微、琐碎的小人。我感到人是多么需要理解,又是多么难以理解。
”
《雷雨》中的人物体现了复杂的人性,到今天他们的命运依然引人怜悯,留给了世人无限的解读空间。
如果说早期观众是对《雷雨》的故事感到新奇,被剧中人的命运打动,或是着迷于演员的精湛表演,那么在信息爆炸的今天,面对新时代年轻人的审美需求,《雷雨》这个熟悉的故事该怎么讲,成了一个新挑战。
20
世纪
90
年代,导演王晓鹰大胆地排演了一版《雷雨》,为了突出诗意色彩,原作中鲁大海这个角色被删去,矿上罢工的事件也被完全剔除。王晓鹰认为一部久演不衰的名著,其强大的生命力应该表现在能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被发掘出新内涵,能与新一代观众产生新共鸣,并在舞台艺术上不断融入现代艺术的新手法。这次改编引发了不小争论,但为《雷雨》的创新助推
【语文】四川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