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北斗联盟
2024
-
2025
学年高一下学期
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
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戏曲的跨文化演绎:
“
中国版
”
还是
“
中国化
”
?
小剧场京剧《吝啬鬼》、豫剧《复活》、沪剧《临湖明月》
……
近几年,戏曲舞台上一批改编自外国名著、名剧的新作持续涌现。在跨文化演绎中,如何看待不同理念和演剧方法的交融碰撞、如何选材创作等一直以来都是业界常议常新的话题。
以戏曲方式改编外国经典文本由来已久。从较早的川剧《杀兄夺嫂》、越剧《春香传》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昆曲《血手记》、川剧《欲海狂潮》、京剧《王子复仇记》、甬剧《风雨祠堂》等,一系列改编实践为丰富创作题材、拓展戏曲剧目体系提供了宝贵经验。除自身的美学探索外,以戏曲手段对一些外国名著名剧进行
“
转码
”“
重塑
”
,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交流传播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此类改编为何受到青睐?其一,在于文本经典性能够唤起普遍认同。诸如《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哈姆雷特》《老妇还乡》等文学名著,大都情节曲折、人物丰满,有鲜明的主题立意和完整的故事性,很好地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思想与情感世界,是让大众窥见历史、走进人性深层的一种途径。其次,在于跨文化编演容易带来陌生化效果。一些观众对于外国经典中的
“
文学形象
”“
戏剧形象
”
虽有一定认知,但在自身文化语境下如何解读他国作品,怎样以京剧、昆曲、越剧等不同剧种样貌去诠释原著内涵,这些新命题都颇具吸引力和
“
叫座
”
效应。
拥有璀璨的故事宝库、广泛的群众基础,并不意味着外国经典的戏曲化改编一路坦途。越来越多的创作者意识到,此类创作非是对经典作品
“
照搬照抄
”
,而是要经过从文学到舞台、从话剧到戏曲、从不同文化背景到当下现实语境等的多元重塑。面对制约与挑战,笔者认为,戏曲的跨文化改编应实现与时代、地域、艺术本体等的多方圆融,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成就新的经典之作。
首先,应解答好要不要
“
中国化
”
的问题。舞台上,戏曲改编外国作品一般采取两种模式,即
“
中国版
”
和
“
中国化
”
。
“
中国版
”
是遵循原著里的人物、环境、装扮等,以某一戏曲形态进行演绎。
“
中国化
”
则指把故事、人物、语言等都进行本土化移植,适度保留原著的情节与主旨内涵等。选择
“
中国版
”
还是
“
中国化
”
,多由剧种的演出特征、改编对象的具体情况而定
【语文】浙江省杭州市北斗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